生长习性
温度
黄秋葵喜温暖、怕严寒,耐热力强。8℃以下停止生长,当气温13℃,地温15℃左右,种子即可发芽。但种子发芽和生育期适温均为25~30℃。月均温低于17℃,即影响开花结果;夜温低于14℃,则生长缓慢,植株矮小,叶片狭窄,开花少,落花多。26~28℃适温开花多,坐果率高,果实发育快,产量高,品质好。
水分
黄秋葵耐旱、耐湿,但不耐涝。发芽期土壤湿度过大,易诱发幼苗立枯病。结果期干旱,植株长势差,品质劣,应始终保持土壤湿润。
光照
黄秋葵对光照条件尤为敏感,喜强光,要求光照时间长,光照充足。应选择向阳地块,加强通风透气,注意合理密植,以免互相遮荫,影响通风透光。
土壤
营养黄秋葵对土壤适应性较广,不择地力,盐碱地也可种植,但以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较宜。肥料在生长前期以氮为主,中后期需磷钾肥较多。但氮肥过多,植株易徒长,开花结果延迟,坐果节位升高;氮肥不足,植株生长不良而影响开花坐果。
栽培技术
栽培季节
黄秋葵喜温暖,怕霜冻,整个生育期应安排在无霜期内,开花结果期应处于各地温暖湿润季节。露地栽培,南北各地多4~6月播种,7~10月收获。华北地区一般于4月中下旬至5月播种。北方寒冷地区常用日光温室、塑料大棚集中育苗,待早春晚霜过后,再定植于大田。
整地作畦
土壤以土层深厚、肥沃疏松、保水保肥壤土较宜。冬前前茬收获后,及时深耕,每亩撤施腐熟厩肥5000千克,氮磷钾复合肥20-30千克,混匀耙平作畦。露地栽培方式:行距40厘米,株距24-30厘米,畦面宽65-70厘米。两个相邻畦面间距110厘米,采用双行栽培方式。
播种育苗
直播为主,播种前用20-25℃温水浸种12小时,然后擦干,于25~30℃条件下催芽48小时,待一半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,按行距40厘米、株距12厘米挖穴,先浇足底水,每穴播种5~6粒,覆土2-3厘米,每亩栽3000穴左右。25~30℃适温下播种4~5天即可发芽出土。通常露地直播幼苗出土约需7天左右,地膜覆盖可提前2~4天出苗。
田间管理
间苗:破心时即第一次间苗,间去残弱小苗。2~3片真叶时第二次间苗,选留壮苗。2~3片真叶时定苗,每穴留3-4株。
浇水施肥
浇水
黄秋葵生育期间要求较高的空气和土壤湿度。播后20天内缺水时宜早晚人工喷灌。幼苗稍大后可机械喷灌或沟灌。炎夏季节正值黄秋葵收获盛期,需水量大,地表温度高,应在早上9点以前,下午日落后浇水,避免高温下浇水伤根。雨季注意排水,防止死苗。整个生长期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。
追肥
根据叶片形状确定追肥时期,叶片裂痕较深时,表示植株偏弱,需要追肥。
开花节位距生长点3-4片叶位置为正常长势,如果开花位置接近顶点位置表示植株长势偏弱,需要追肥。
第一次为齐苗肥,在出苗后进行,每亩施尿素8千克。第二次为提苗肥,定苗或定植后开沟撤施,每亩施复合肥20-25千克。开花结果期重施一次肥,氮磷钾复合肥30-40千克。生长中后期,根据植株长势情况多次少量追肥,防止植株早衰。
植株调整
黄秋葵在正常条件下植株生长旺盛,主侧枝粗壮,叶片肥大,往往开花结果延迟。生育中期,开始对已采收嫩果以下的各节老叶及时摘除(具体方法可以根据上面的示意图根据植株长势来确定打叶的轻重),既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,减少养分消耗,又可防止病虫蔓延,也为人工采摘作业带来空间便利。
采收
黄秋葵从播种到第一嫩果形成约需55天左右。以后整个采收期长达90~120天,全生育期可达150天左右,甚至更长。黄秋葵商品性鲜果采摘标准以果长10~12厘米,果外表鲜绿色,果内种子未老化为度。如果采收不及时,肉质老化,纤维增多,商品食用价值大大降低。一般第一果采收后,初期每隔2~4天收一次,随温度升高,采收间隔缩短。8月盛果期,每天或隔天采收一次。9月以后,气温下降,3~4天采收一次。采收时宜用剪刀,并套上手套,以免茎、叶、果实上刚毛或刺瘤刺伤皮肤。通常花谢后4天采收嫩果,品质佳。每亩产量多在4000-4500千克左右。
病虫防治
立枯病
该病多在床温较高或育苗后期发生,主要为害黄秋葵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,初在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,逐渐向里凹陷,边缘较明显,扩展后绕茎一周,致茎部萎缩干枯后瓜苗死亡,但不折倒。根部染病多近地表根茎处,皮层变褐色或腐烂。在苗床内,开始时仅个别菜苗白天萎蔫,夜间恢复,经数日反复后,病株萎蔫枯死,早期与猝倒病不易区别。但病情扩展后,病株不猝倒,病部具轮纹或不十分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,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,且病程进展慢,别于猝倒病。发病条件:主要是苗床管理水平和气候条件。防治方法:发病初期喷洒15%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20%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,每平方米2~3公斤。
疫病
黄秋葵苗期、成株期均可染病。当幼苗长20㎝以后,疫病病斑由叶片向主茎蔓延,使茎变细并呈褪色,至全株萎蔫或打倒。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绿开始,发病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不整形病斑、扩大后转为褐色。防治:抓住发病初期用72%锰锌、霜脲WP(克露)500倍液或69%安克锰锌WP900倍液或64%杀毒矾WP400倍液或58%甲霜灵,锰锌WP500倍液隔7~10天喷雾1次,防治2-3次。
病毒病
黄秋葵病毒病是黄秋葵生产上主要病害,成株期比苗期发病重。植株染病后全株受害,尤其以顶部细嫩叶片十分明显,叶片表现花叶或褐色斑纹状。早期染病、植株矮力、结实少或不结实。防治办法:发病初期用5%菌毒清WP400~500倍液或20%病毒AWP400倍液或15%植病灵1000倍液或83%增抗剂100倍防治3次,隔7~10天1次。
根结线虫
主要在成株期表现出病害症状,生长缓慢,根部出现根瘤结节,晴天植株出现萎蔫。防治办法:采收期结束后要把植株连根拔除,减少感染几率,对于已经发病的田块,劲量改种其他不易感染根肿病的作物,延长轮作时间;还可以使用药剂杀虫进行处理,在深翻田地时加入。
虫害
蚜虫:黄秋葵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,以成株期受害较重,可用吡虫啉类农药如10%一遍净、10%蚜虱净10%大功臣等3000倍液。
毒毛虫:黄秋葵主要为害幼苗期,常在出苗后取食叶肉成缺刻,严重时反留叶脉。防治:用10%除尽EC1500倍液或5%锐劲持SC1500倍液或阿维菌素EC+氰戊菊脂EC3000倍液喷雾。
地老虎:地老虎昼伏夜出,苗期常咬断主茎,造成断苗。一般常用糖醋液引诱捕捉或清晨挖土捕捉,也可用专用农药药杀。
臭虫:主要是危害果实,在幼虫期吸食嫩果汁液,容易造成果实生长不良。可以用虫螨腈类药物进行防治。
美州斑潜蝇:黄秋葵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为害,主要为害叶片,可用1.8%爱福丁EC(阿维菌素)5000倍液或52.25%农地乐EC1000倍液或48%乐斯本EC1000倍液或5%锐劲特SC800倍液防治。
蚂蚁:黄秋葵开花后蚂蚁常聚集在花器上为害。防治用48%乐期本EC1000倍液喷雾或5%锐劲特EC1500倍液喷雾或用锐劲特0.3%的药液拌木屑撒于蚂蚁出的地方诱杀。黄秋葵黄秋葵采收间隔日期短,所用药剂一定要选用无公害蔬菜的适用农药,喷雾时尽量不要喷在花器或嫩果上。
生理病害
落果
主要发生在梅雨季节,光照不足,温度偏低,导致大量出现落花,严重影响产量。
弯果
多发生于植株长势变弱时期,及时调整追肥时间可以有效降低弯果数量。
果表面瘤状斑点
植株长势过旺或者长势过弱,日照不足,低温时间长,土壤干燥,虫害时多发生,主要发生于8月中下旬。
品种对比试验
绿闪果实整齐均匀,萼片漂亮顺直(海南省)。
绿闪和对照品种的比较图
绿闪肉质较厚,耐运输;对照品种(印度、欧洲类型)果实果把附近有凹陷,肉质较薄,容易变软,不利于运输储存。
开花初期对比图
绿闪 爱丽五角 对照品种(印度、欧洲类型)
开花初期果实开始采摘时间大体相同,主要集中在7月6日到7月10日,其中爱丽五角熟期最早。
盛花期
绿闪 爱丽五角 对照品种(印度、欧洲类型)
盛花期,集中在7月10日-8月24日,由于绿闪节间最短,整体长势均匀,茎秆支撑效果好,不需要支撑物;对照品种节间较长,茎秆比较细,需要人工给予支撑物,要不会开始出现倒伏,叶片严重细化,弯果开始变多。
各个时期产量对比图(单位为 克/1穴)
总产量对比图(单位为克/1穴)
后期品种分化较明显,其中绿闪收获时间最长,植株节间最短,长势比较均匀,基本上不用支撑物可以维持到收获结束。爱丽五角其次,产量和绿闪最高,早熟性和前期产量比绿闪高,对照品种(印度、欧洲类型)收获时间较短,节间比较长,植株过高,需要支撑物,不然会出现大面积倒伏。
菜品推荐
菜品1
菜品2
菜品3
菜品4
菜品5
菜品6